谁实际上负担了国债 影响国债负担的因素

金融百科2021-10-07 12:37:07

谁实际上负担了国债

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 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

既是当代人的负担,也是后代的负担.1. 本来财富还没有创造出来,通过发行国债,以纸币的形式透支未来财富.通过通货膨胀,以及提高税负将成本转嫁给老百姓.2. 世界上资源有限,通过刺激经济,消耗资源,减少了后代的财富.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该指标可以揭示一国国债的负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国债规模增长与国.

谁实际上负担了国债 影响国债负担的因素

影响国债负担的因素

国债的适度规模客观存在,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很难把握其具体数量界限.某些国家现行的关于国债规模的警戒性指标,诸如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不超过60.

1996年变动幅度很小,1997年开始回升,1998年1999年大幅度上升,2000年开始回落..原因:db=b(r-y)+z b代表国际负担率 r代表实际利率 y代表GDP的实际增长率 z代表基本赤字1996年变化不大,因为经济增长率较高,而实际增长率较低,基本赤字的变化相对尚年幼时微乎其微的.1998年1999年两年实际债务负担率大幅增长,两个因素综合作用,一是,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基本赤字大幅上升;二是,当年付息的实际利率大幅上升,同年经济增长率下滑,而且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2000年呈相反方向,当年付息的实际利率下降,实际增长率上升,基本赤字虽然上升,但国债负担率增长幅度却有所下滑.

市场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利率是制约国债利率的主要因素.市场利率一般是指证券市场上各种证券的平均利率水平.一般的原则是国债利率要保持与市场利率大体相.

我国的国债负担问题

国债的适度规模客观存在,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很难把握其具体数量界限.某些国家现行的关于国债规模的警戒性指标,诸如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不超过60.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累计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它从国民经济总体和全局考察国债的规模.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发行特别国债后,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将由原来预算规定的37865.53亿元,增加到53365.53亿元,国债负担率将增加6.2个百分点,上升到23.1%,23.1%的比例处于较低位置,也低于国际公认的60%警戒线.我想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了国家投入,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对教育、医疗、居住以及人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加大了投入力度;还有就是为了紧缩货币流动性;特别是为了维护我国持续扩大的外汇储备的收益,而发行了1.55亿元的特别国债.

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 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

国债负担有几个方面

国债的适度规模客观存在,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很难把握其具体数量界限.某些国家现行的关于国债规模的警戒性指标,诸如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不超过60.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该指标可以揭示一国国债的负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国债规模增长与国.

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

国债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1)充裕的闲置资金.只有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社会上才会有充足和稳定的闲置资金,这是发行公债的物质条件.2)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完善是发行公债必须的技术条件,否则公债发行便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工具.3)公债的存在和发展还必须与商品货币经济下的社会意识观念相适应.

国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财政上的需要、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证券市场的建立、信用制度的稳固、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其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府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二是社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本.国债萌芽于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借债规模有所扩大. 国债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商品信用经济,为国债的发行准备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平共处完善的信用制度;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扩展引起了财政支出的过度膨胀,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扩大国债规模,以解决入不敷出的问题.求采纳

又称公债,是政府举债的债务.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

TAG: 国债   负担   因素